
目前環境議題逐漸擴大,環境政策也由環境污染控制的消極作為轉為污染預防與清潔生產之策略,除了環境污染物的管末控制外,污染物排放的監測調查、環境資訊的建立與應用等整合性配套管理觀念更是現階段所強調之重點,而全球環境變遷的議題亦已成為國際間環保要求的重點項目。
本系教育目標與課程規劃設計說明如下:
- 培養學生具有環境永續發展之理念:為使學生具備環境永續發展之理念,本系透過環境生態、永續發展、環境倫理、資源利用等相關課程來教導學生。另於本校的博雅涵養(通識)課程中將永續發展概論定為核心課程,讓學生除了在本系的相關專業課程教學內容獲得相關理念外,亦可在修讀通識課程中獲得完整的永續環境觀。
- 培養學生具備環境實務之專業理論知識:使學生具備環境實務工作所需之專業理論知識,本系規劃從基礎科學與數學課程、專業基礎理論課程、專業實務核心課程以及進階實務核心課程之學習歷程,從大學一年級起,由基礎到專業逐步安排,並建構課程系統流程圖。為使學生的專業理論知識能符合專業需求,定出水污染控制、廢棄物處理、空氣污染防治及土壤與地下水整治等四大核心專業技術的理論知識課程,各核心課程皆安排足夠之基礎課程(如工程數學、環境化學、流體力學等),使學生在修該課程前即具備應有的基礎知識,於修讀核心專業課程後可再選修更進階的課程來增強專業理論知識,以達成教育目標。
- 培養學生具備環境污染調查分析與處理操作之技能:學生應瞭解環境樣本採樣、儀器操作化驗分析、處理設備功能及相關業務工作的內容與實務操作能力。為使學生具備污染調查分析與處理操作之技能,本系安排系列的實驗分析課程,從基礎的分析知識到各項環境污染分析專業技術。而在處理操作能力的訓練上,本系規劃了實務能力訓練課程包括專題研究、專業實習、環工實務、環工單元操作等,使學生可於教學實驗室、教學模場中學習到設備操作。亦或參與教師的研究計畫專題,學習各項研究與實務設備操作。另可藉由校外暑期專業實習課程,引薦至業界實習單位進行實務學習。為確保本項教育目標之達成,本系規範實務課程至少應修科目之限制,若未能達到相關規定者將無法畢業。
- 培養學生具備多元化發展的宏觀視野:科技發展瞬息萬變,專業職場需求與世界潮流趨勢亦不斷改變,創新、整合是目前職場上所亟望能將專業更進一步發揮的重要關鍵,而此就必須要具備多元化的宏觀視野。本系為使學生具備多元化發展的宏觀視野,在課程設計安排上規劃了系統流程圖,由各類專業領域課程的配套結合提供學生做多元化專業發展的學習規劃藍圖,本系的各類專業領域課程系統中皆安排有必修課程以引導學生做多元化的學習。另外,為更開闊學生的專業視野並使其能學習到跨領域的整合科技,本系更將部份專業課程延伸結合他系專業課程形成跨領域專業學程,讓有興趣的學生能修讀該學程取得跨領域之專長,提昇競爭力。
- 培養學生具備團隊溝通協調與分工合作的能力:學生應能有效與他人溝通,並協調分工進行團隊合作,共同達成交付的任務與使命。依據本系調查結果,業界雇主認為影響學生就業成功與否之主要因素依序為:工作態度、工作學習能力、溝通協調能力、專業技術、語文能力,由此可知團隊溝通協調與分工合作在職場工作之重要性。本系為培養學生具備團隊溝通協調與分工合作的能力,乃透過各課程的報告撰寫、專題製作、實驗進行等等方式來達到訓練的成效。
本系課程發展目標:
- 配合國家發展需求
- 符合產業專業發展需求
- 結合地區產業特色
- 符合學校發展特色及中長程發展目標
- 符合系發展特色及中長程發展目標
- 採策略性管理分析系所特色及發展目標
- 採實務導向從事課程發展
- 利用實務界專家協助工作能力分析
- 兼顧專業與通識能力需求
- 符合學生能力需求
- 融入語文能力與管理能力
- 推動國際接軌
碩士班課程規劃
- 健康風險管理與智慧環控:如空氣品質模擬、健康風險評估、節能診斷評估、環境資訊服務、雲端决策支援與環控物聯網、綠建築規劃。
- 環境品質調查與污染整治:如大氣污染物與工廠週遭環境污染監測、污染物即時分析技術、土壤與地下水污染整治、毒性物質分解與環境流佈分析。
- 能資源循環策略與再利用科技:如水回收再利用技術研發、廢棄物管理策略、廢棄物回收再利用技術研發、綠色環保材料科技、生態資源評估與管理。
四技課程規劃
- 強調高職機械、電機、動機、電子、資訊群學生之學習銜接,開設基本電學、電工實習、工程繪圖、3D列印、Arduino等銜接課程。
- 涵蓋水質、空氣、廢棄物、土壤、地下水、環境教育、節能環控等構面,全方位了解環境問題與解決方案。
- 強調實務學習,開設環境污染物分析實驗、工程圖說、環工機電、環工實務、實務專題製作等課程。
- 規劃證照輔導課程,協助學生於畢業前取得「勞動部下水道-機電設備」及「勞動部下水道-水質檢驗」及「環保署環境教育人員」等專業證照。
- 強調國際移動力,鼓勵學生修讀第二外語,增進學生就業能力。

